現代設計美學法則
薩伏瓦別墅(Villa Savoye, Poissy)
時間:1929-1931
地點:巴黎-波瓦西 · 休爾 · 塞納 (Poissy-sur-Seine)
類型:別墅
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
建築意象:漂浮在大草原上的居住機械
介紹:
薩伏瓦別墅建於1929年至1931年之間,是勒 · 柯比意那被稱為 [四種住宅組合] 中的最後一個作品,也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能忠實表現其 [新建築五點原則] 的一個作品質。這五點原則是其在1925年對現代建築審度時所提出,包括 :
1、挑空的住列 : 好像把一個正立方支撐離地面,強調幾何體的存在。更把綠色自然景觀延伸到建築體下方。
2、屋頂花園 : 恢復為建築物所侵佔的地面,把自然的景色帶到人類的居住環境來。平屋頂的形式,更避免斜屋頂破 壞幾何體統一感。
3、自由平面 : 使複雜的機能得以輕易的適應結構邏輯所帶來的限制。
4、水平長窗 : 以拉窗形成一條很長的水平長窗適應幾何學在比例權衡邏輯的需要,更造成視覺的統一性,而且是構 造系統中一項合理的表現。
5、自由立面 :使幾何造形立面得以自由塑造。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形的感受
建築物整體為四方形,具有穩重且整齊的感受。
2.色彩的感受
四周圍綠色樹林圍繞,結合潔白的外表塗佈無任何裝飾,帶給人平和愉悅的感受。
3.質感
純粹的用色,利用白色作為建築外部裝飾,加上木條窗,具有兩種不同的質感。
4.紋感
建築物使用木條窗,而非金屬窗,可能是因為木條窗中的玻璃較外牆面稍向後退,這樣一來整面牆看起來像是由若干平行的平面組成。
5.量感
建築物成四方形的量體,具有穩重感。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統一(集中)
立面部分都以拉窗形成水平的長窗,運用不同的比例分割,視覺上整體有統一、條理性。
2.平衡(對稱)
從平面架構,規律性的柱子圍著左右對稱的半橢圓外牆面,達到了架構上的平衡感、對稱感。
3.韻律(漸進)
牆外柱子以等距的方式排列搭配弧形的外牆,形成重複的韻律美感。
4.和諧
立面上的水平長窗與有比例分割關係的牆面及列柱形式,互相呼應,產生穩定中的和諧美感。
5.對比
在屋頂頂樓部分以曲線型造型與一樓穩重感的立柱及牆面,產生了理性與感性的對比。
後現代設計美學法則
新奧爾良義大利廣場
建築師:查爾斯•摩爾
介紹:
新奧爾良市意大利廣場是美國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查爾斯·摩爾的代表作,也是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美國新奧爾良市是意大利移民比較集中地城市。 1973年,美國的新奧爾良市決定花165 萬美元建一個廣場,為的是表示對居住在該
市的美籍意大利人表示尊敬。經過激烈的方案競賽,最終選中了著名建築師查爾斯•摩爾的噴泉廣場方案。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空間感
微弧形住形成柱廊的效果,雖然不是完全性封閉,但以為塑出空間感,高度不一的柱列形式,也塑造出了空間層次感。摩爾在這裡表現出對色彩的重視,彩度較高的顏色較逼近觀者,然後逐步降低彩度,形成一種鮮明的層次感。不同的彩度下面有不同的柱頭形式,使得相異的注視間各自成區,這樣觀者容易注意到這多采多姿的景觀。各區之間因為強烈的色彩變化,視覺距離被強化,也加深觀者的透視感。
2.敘事感
摩爾將作品增添了許多的趣味性 嘲諷性 遊戲性,這也是後現代主義的表現之一。原本當作噴水口的可以是怪獸、獅子或其他動物的頭,或者是從少女拿的水瓶中流瀉出來,在各地的文化中都極為稀鬆平常。如今卻是把人頭掛在牆上,用的還是建築師自己的頭。連看過很多前衛藝術、前衛建築的筆者,一開始也覺得不舒服。那當地居民會怎麼想?譁眾取寵?想要讓大家永遠記住他嗎?義大利廣場用一個優雅的古典外型,卻隱藏了這麼個「殺機」,可說是相當大膽的。由此可見,在經營這個作品時,摩爾不認為自己是位「建築師」,而是「藝術家」。
3.超現實感
空間由不同的元素做為結合有古典與現代的對比,建築物形體之高低落差,色彩的變化,彷彿就好像走進一幅超現實主義的繪畫之中,體驗不同角度所看見的事物。
4.科技感
由平面圖可看出是以一個同心圓持續向外擴散,幾何形的形體外觀,會讓人與科技感做為聯想。
5.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鋪面材料组成一圈圈的同心圓,即以西西里島為中心。廣場有兩條通路與大街連接,一個入口有拱門,另一邊則是凉亭,都與古代羅馬建築相似。這些建築形象表明它是義大利建築文化的延續。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法則:
1.調性
整個義大利廣場的處理既古又新,既真又假,既傳統又前衛,既認真又玩世不恭,既俗又雅,有強烈的象徵性、敘事性、浪漫姓。建成後,義裔居民常在這裡舉行慶典儀式和聚會,他同時也是一處休憩場所,受到群眾的歡迎。
2. 裝飾 ( 莊嚴 )
使用古典主義建築的符號,例如柱式、拱門。但其實這些對建築本身的結構都沒有太大意義,只是裝飾性質罷了。不過也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那就是藉此調侃現代主義。
3. 文脈 ( 嵌入 )
追求所謂的喚起歷史的回憶(實際並非是準確的歷史含義)和地方事件的來龍去脈。它發掘出建築上的方言,欲使建築物具有隱喻性,及創造出一種模糊的空間,往往選用多種風格同時展現在一幢建築物內,形成了一個非理性的折衷的大雜燴。
台灣本土作品
台中路思義教堂
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
介紹:
是一座位於台灣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 的基督教禮拜堂,始建於1962年9月,並於1963年11月2日落成,為著名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台灣建築師陳其寬之作。 路思義教堂為東海大學 校園象徵,位於整個校園的中心,西接教學區,東接宿舍區,東海大學 早期樹木尚未繁密之前,校園內幾乎任何一處都可看到路思義教堂。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空間感
曲面的室內空間結合光線的照射,使教堂內更添增空間感。
2.敘事感
西方的教堂到現代主義時代,逐漸被簡化為三角形,作為信仰建築的象徵,利用雙手合十,掌部略張開所形成的三角形來說明形式的意義。
3.科技感
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樑,構成形狀呼應的視覺美,搭配一線天的光線,具有科技感。
4.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雙手合十,掌部略張開所形成的三角形來說明形式的意義,且具有向天之意。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調性
建築與大片綠草皮及藍天具有類似調性,具有和諧感。
2.用典、比喻與諷喻
教堂雙曲面的搭接形成「向天」的意象,具有雙手合十禱告之意。
3.裝飾(莊嚴)
路思義教堂四片雙曲面中,兩片較高的內部為講台,較低的兩片則為座席。星期日上午進行主日禮拜時分,陽光會在十點左右透過中間邊窗間接照射在路思義教堂至聖所中央的金黃十字架上,聖潔的光輝更加添主日的莊嚴與神的恩典。